北京企业内训

您好,欢迎访问企业培训网!

服务热线hotline
4000-288-501
推倒部门墙-跨部门沟通与协作

推倒部门墙-跨部门沟通与协作

课程时长:2天,6小时/天   授课老师:宋国正老师
课程栏目:电力行业 时间:2023-07-22 13:47:37 浏览:

课程背景:

在企业的目标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彼此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从而提升绩效和目标成果的达成。为了让学员更有团队协作能力,使团队中的成员相互依存、彼此信赖、互相帮助、和谐相处,以至整个团队极富凝聚力。针对性的研发了这门课程,基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和配合协作为基础,在整个团队训练的过程中,运用沟通和成果反馈来不断修正与调试,在沟通中:即要“沟”还要“通”在当下所有行业中,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训练完全破解了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密码,它有一整套系统完整的模式,通过训练可以让你真正掌握和运用“沟”和“通”,对于团队和组织可以降低和减少内耗,提升效率,避免因沟通和个人状态等因素带来的损失。同时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及管理和团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门课程可以有效提升人员及公司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能更灵活有效的实现协作成果。从而大大提高了绩效及工作运行的可靠性,使其达到预期效果。

课程的目标并不是解难或提供答案。它强调以终为始、以关系和成果导向的理念。通过训练,使学员获得并习惯于在透过系列“体验式”训练中,觉察自己的言行及沟通模式是如何对其他人产生影响,调整自己的言行,达成有效沟通及教学效果;让学员了解自己及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需求,在不同的环境和位置,能灵活使用沟通方式,以效果致胜,并使学员锻炼出一些可行、可操作的沟通所需的技能;为受训学员创造一个开放、互通的优良环境!

课程收益:

● 让学员可以掌握自我沟通从而突破思维局限,拥有很强的觉察能力;

● 通过训练让学员在工作中、人际关系上创造丰盛成果;

● 学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的提升,为部门与部门之间更好的协作配合提供更有效的基础保障;

● 学员可以在工作上的更具影响力、领导力,在组织动力及个人改变中实现新的可能性;

● 整合多层次语言,充分发挥语言的魔力;提升学员的影响力、谈判能力。


课程风格:

▲专业权威:课程设计源自心理学、神经语言学、哲学、量子物理学、教练学等专业支撑

▲开放活泼:课程氛围非常好,学员会主动积极参与其中,非传统填鸭式教学,有沟有通

▲因人而异:课程有清晰条理和架构,而同时不会流程化,而因学员状态和实际呈现授课

▲价值度高:课程的深度和超强实用性,学员透过身体力行的方法去学习。收获效果稳固

▲主动实践:学员间会彼此建立深度信任和凝聚力,会把课程中所学运用到工作、生活中


课程体系:

整套课程训练体系是浓缩斯坦福大学体验式课程教育精华,它围绕着“卓越品质关系和成果”的发生而设定的训练。它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国际ICF、IAC教练学”“系统平衡及理解层次”和“存在主义哲学”。它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跟传统式的教学截然不同,方法简单实用有效,得到广泛肯定;学员全心、全身、全情地参与而非以被动的形式如听课、背诵和做笔记的方式学习。

本课程它更切合每一个学员的需要而成效亦会更持久。总而言之、学员是透过身体力行的方法去学习。并且根据需求在课程结束后,可提供更深度的沟通成果服务 ,由专业的教练系统和关系及成果达成系统支持。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等

课程方式:60%体验+20%讲授+20%分享


第一讲:团队协作的认知

一、团队协作的定义

1. 认识团队

2. 团队精神

3. 如何提升团队效能

二、团队成员的能力

1. 建立信任的能力

2. 沟通的出发点

3. 共识是基础

4. 自信、进取、奉献、诚信亲和力

三、成员互相激励与支持

1. 自我激励

2. 激励他人

3. 用支持与陪伴赢得伙伴

四、建立团队范畴

1. 建立团队文化

2. 范畴的定义

3. 用内容检视团队范畴

五、共同愿景

1. 愿景定义

2. 个人愿景与团队愿景的重合


第二讲:跨部门沟通的认知篇

一、沟通的三大基本概念

1. 沟通的本质

2. 沟通信息的输入、输出

3. 大脑的沟通模式

案例图表:人类沟通模型

二、沟通学习的四种状态

练习:打招呼、瞬间建立亲和力、原因很远…

三、沟通的三要素

要素1:文字

要素2:声音

要素3:肢体

四、沟通的目的

讨论:如何确认自己及他人的沟通目的?

五、基于结果的沟通逻辑

案例:值班员跟当地居民的沟通处理方式

1. 基于结果反馈沟通的方法和出发点

2. 结果沟通的六大逻辑层次

1)系统  2)身份  3)BVR  4)能力  5)行为  6)环境


第三讲:跨部门沟通的体验篇

一、跨部门沟通中不同位置的角色转化

1. 自我角色的转换

2. 改变沟通结果的四大纬度

1)自己的角度

2)对方(他人)的角度

3)第三方角度(抽离)

4)系统之外的角度

练习:二人拍档,对话

二、跨部门沟通中角色的定位

1. 沟通者内在自我角色的设定

2. 不同角色下的信念、价值观的变化

案例:公司的麻烦

3. 跨部门沟通中角色呈现的五种类型

1)讨好型——50%,不管他们感觉什么或想什么,都说“是”

2)指责型——30%,不管他们感觉什么或想什么,都说“不是”

3)超理智型——15%,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对别人的感觉毫无反应

4)打岔型——0.5%,其行为表现似乎是、否、或感觉不存在

5)一致型——4.5%,人是真实的

分享:五种沟通模式转变

三、高效能沟通的三脑原则

1. 本能脑:建立并维持互信关系,满足安全

2. 情绪/感脑:通过聆听、声调、呼应,建立和满足正面感受

3. 视觉脑:画面、愿景建立共识

总结:自我对话创造现实生活

工具:练习如何专业投入聆听,建立互信关系

四、跨部门沟通的五大理解层次

1. 系统定位层次

2. 关系影响层次

3. 信念层次

4. 行为能力层次

5. 基础环境层次

练习:闭目练习、小组演练

案例:行为上的道歉和发自内心的歉意

讨论:如何通过沟通快速的跟他人建立关系?


第四讲:跨部门沟通的技巧篇

一、跨部门沟通的四部曲

一部曲:表达你要的,而不是不要的

二部曲:表达你的感受,而不是情绪

三部曲:表达你的需求,而不是抱怨

四部曲:表达你要去的方向,而不是抱怨你所在的位置

练习:二人对话,小组总结

二、跨部门沟通需注意的四大方式

1. 说出感受,而不是评判

2. 要体会和表达感受

3. 找到感受背后的需求

4. 提出具体的请求获得帮助

案例:农村电工的一次钢厂用户停电引起的纠纷处理

三、跨部门沟通须遵循的三类感官人群

1. 视觉型:通过视觉感官渠道进行沟通

2. 听觉型:通过听觉感官渠道进行沟通

3. 触觉型:通过触觉感官渠道进行沟通

练习:三人拍档,创造引发工作、生活

四、基于成果的跨部门沟通术

1. 五项成果沟通技巧

1)建立信任:信任的6C,同理心;相互尊重及接纳

2)积极聆听:ASAP听;沉默及非语言的支持

3)确认反映:反映情感和意义;为客户而对话

4)强力提问:假如、打分、正面提问;减少不确定性,向未知领域探索

5)激励行动:个人改变的5个A;以价值观、意图、目标为基础进行探索

案例:人力资源部调整后的卓越绩效面谈

2. 专业沟通者三种特质

1)不断地设定结果或目标

2)有知觉感受与观察的技巧,能随时了解要达到目标的进度

3)行为能屈能伸,为了要达成结果而不断地调整与修正沟通

五、当跨部门沟通遇到障碍时的三个处理纬度

1. 向上归类——信念、价值、身份和精神层面

2. 向下归类——行为和环境层面

3. 横向归类——能力的层次

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呼应、先跟后带

【课程回顾、完结、合影】

推倒部门墙-跨部门沟通与协作

宋国正老师

21年企业管理实战经验

日产训(中国)MTP-TTT认证讲师

国际IAC专业教练

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际注册体验式训练专业认证导师

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培训中心首届优秀讲师

连续3年被某供电公司评为“安全生产管理先进个人”

“徐氏中医”(江西省百年上市连锁中医企业)领导力训练导师、EAP项目负责人

曾任:某供电公司站长/操作班长/安全专岗等

曾任:河南省映象网+教育频道金牌培训师

擅长领域:MTP系统课程、赋能领导力、跨部门沟通、团队建设与管理、教练技术等


主讲课程:

01-通用管理+人才培养类

《高效团队打造训练》

《MTP-管理者综合能力提升训练》

《推倒部门墙-跨部门沟通与协作》

《团队目标与成果管理训练》

《教练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者赋能领导力训练营》

《管理者角色认知与管理者技能提升》

02-电力专业类

《数字化改革发展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碳排放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最新碳排放、碳资产管理》

《国网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下的”双碳“行动计划》


授课风格:

宋老师授课语言生动丰富、声音和气场均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快速与学员建立良好的关系,擅长运用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参与性强,力求通过量身订做的培训方案,把可操作性地解决方案和策略提供给学员,迅速突破目前瓶颈。透过互动启发式研讨交流,令学员实现心智模式的自我突破和行为模式的转变,从而大大提升了创造成果的综合能力。

宋国正老师

培训课程 返回顶部
× 培训课程

请截屏保存后使用微信识别二维码

或点击微复制信号:416160921

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
复制失败,请重新点击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