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Z世代”浪潮下,企业是否感到管理乏力?面对新生代员工,传统的沟通模式失灵了吗?探讨如何运用教练式沟通,激活年轻团队的无限潜力。从独生子女的个性挑战,到信息洪流中的价值观迷茫,我们不仅剖析问题,更提出实战解决方案。
企业面临问题:
1.如何破译“Z世代”密码,理解他们的独特价值观?
2.传统管理手段为何在年轻员工中收效甚微?
3.如何激发新生代的内在动力,而非单纯指令式管理?
4.面对职场冲突,怎样有效应用教练技巧达成共识?
5.作为领导者,如何调整自身角色,成为理想上司?
6.如何通过沟通促进新生代的自我超越,提升整体绩效?
产生问题原因:
根源在于代际差异、价值观变迁以及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沟通障碍。
课程如何解决:
深入剖析:首讲直面新生代特性,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其成长背景与职场期望。
角色转换:介绍教练式管理,引导管理者从指令型向引导型转变,增强团队自主性。
实战技巧:传授教练式沟通模型,如TFA聆听法、反馈四层次,助力高效沟通与激励。
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践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新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亮点:
个性化指导:聚焦新生代特点,定制化沟通策略。
实战案例:丰富案例剖析,从成功与失败中汲取经验。
互动体验:高度参与式学习,即学即用,快速提升管理效能。
心理洞察:结合心理学原理,深化同理心与共情能力。
课程成果:
管理者将掌握一套针对新生代的高效沟通体系。
构建和谐的团队氛围,提升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
实现团队绩效飞跃,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与发展。
课程内容:
第一讲:了解新生代员工特点
一、新生代的成长环境
1.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不懂社交/不懂体谅/不懂自立/不会动手
2.社会开放环境:拜金主义/良知丧失/海外风情
3.信息爆炸环境:电游世界/电玩娱乐/指尖生活
4.流水线上的“生命之轻”
案例:富士康到底怎么了?
二、新生代的“三观”
1.物质的世界观
2.迷茫的人生观
3.对错的价值观
案例:“水和刀”的作用
三、新生代职场表现
1.好的职场表现
2.不好的职场表现
讨论:职场表现的背后原因
3.企业的需求是什么
案例:一组漫画的启示
乔哈里视窗: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
1)开放区
2)盲目区
3)隐藏区
4)未知区
小测试:你的管理沟通技巧如何?
四、新生代员工心目中理想上司的要素
1.主管应有的心态
2.管理者如何调适角色
案例:吴起吮伤
3.修炼3Q与塑造你对员工的影响力
4.新生代员工能担起重任吗
案例:新生代员工不是洪水猛兽
小组讨论:你愿意和什么样的同事相处?
第二讲:与新生代沟通的新利器
一、传统管理模式vs教练管理模式
1.传统管理模式特点:会议多,说多做少,沟通闭塞,忙于应酬
2.教练管理模式特点:转变角色,自我定位,激发员工潜能,提升组织绩效
二、传统管理者向教练管理者四大转变
转变一:从“提供方案”到“主动探索”
转变二:从“对事管理”到“对人领导”
转变三:从“单向激励”到“自我超越”
转变四:从“野牛领导”到“雁阵领导”
案例:“授人以渔”,“墨菲定律”,通用CEO杰克·韦尔奇故事
视频:《请叫我总监》片段,《爱丽丝漫游奇境》片段
讨论:对于管理者,应如何做到“激励员工超越自我,自主实现工作目标”?
三、优秀教练管理者具备的三要素
1.承诺要素
2.同理心要素
3.沟通要素
四、教练技术的四个关键步骤
1.厘清目标步骤
2.反映真相步骤
3.迁善心态步骤
4.行动计划步骤
练习:平衡轮
案例:《易经》片段
讨论:当员工遭遇挫折时,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第三讲:教练式沟通模型,打造超强说服沟通力
一、新旧对话模式
1.旧模式
案例:一家集团公司高管会议,主题是“转型之年运营目标确定”,会上各事业部经理的不同反应。
2.新模式
案例:一次主管会议上,某事业部经理阐述家中变故时,其他事业部经理的反应。
练习:新旧模式对比
二、教练最小化模型之“积极聆听”
1.聆听重要性小测试
2.聆听五个层次和六个要点
3.结构化倾听模型:感受事实行动
工具:TFA聆听模型
教练活动:TFA聆听体验练习
三、教练最小化模型之“反馈四层次”
1.层次一:赞美、表扬、鼓励
2.层次二:认可、肯定
3.层次三:I SEE YOU
4.层次四:关注、陪伴、支持
5.赞美公式(赞美=打追光+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6.接受回应和赞美的方式
1)大方接受
2)开放性结尾
教练活动:反馈体验练习
案例:刘擎老师,作家亦舒
视频:胡歌获奖发言
四、教练最小化模型之“强有力的发问”
1.逻辑层次模式(罗伯特·迪尔茨)
2.六大“强有力发问”类型
1)开放式类型
2)如何式类型
3)未来式类型
4)假如式类型
5)刻度式类型
6)封闭式类型
案例:各类问题举例
教练活动:发问体验练习
五、教练最小化模型之“同在感”
1.“理解”“同理心”“共情”的区别
1)理解:认知上的了解,明白
2)同理心:又名“共情”,设身处地着想
3)同在感:深度聆听,全然关注
2.“同在感”是关注、支持、陪伴
3.“同在感”需要“看见”的力量
教练活动:同在感体验练习
案例:真实教练案例
讨论:为什么教练要做到“同在感”?